继主动量化基金在去年大放异彩之后,今年以来,公募基金行业内的主动量化型产品便呈现井喷状态。据Wind数据统计,目前市场上共计100只主动量化基金中,就有41只是今年新成立的。似乎越来越多的人,在越来越认可这种使用数理化的模型来进行投资的模式。
而和部分刚刚布局主动量化产品的基金公司不同,长盛基金算得上是业内较早涉足此类产品的公司。目前长盛基金旗下共有7只主动量化产品。其中最早的一只基金——长盛成长价值成立于2002年。据冯雨生介绍,该基金完全用量化方式来管理,而且它只选股不择时,仓位较为恒定,选股方面则基本上完全按照相关的基金合同,对成长性和价值性相关的个股进行配比,也使用相关的多因子模型。由于更加注重基本面,所以该基金的换手率相对比较低。据Wind数据统计,截至11月30日,该基金成立以来回报为719.75%,近五年回报为161.85%;而今年以来回报为14.08%,跑赢大多数主动量化基金。
在今年的基金市场中,量化基金整体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。据Wind数据统计,截至11月30日,今年以来主动量化基金平均收益为2.14%,被动指数型量化基金平均收益为10.53%。而长盛量化团队旗下的16只量化基金,今年以来主动量化基金平均收益为8.36%,被动指数型量化基金平均收益为14.54%,大幅跑赢市场平均水平。
产品业绩的优异表现和长盛基金量化团队的投研实力分不开。据冯雨生介绍,他们的量化团队从2005年起正式建立,至今已有12年时间,团队由基金经理、基金经理助理和研究员组成,发挥团队协作的优势,目前主要由研究员负责做各种策略,把能够产生超额收益的因子做成策略,基金经理选择运用和验证这些策略,让优秀的策略为投资者带来良好的回报。
“国内其他量化团队主要从海外引进,长盛基金的量化团队主要为自身培养。”据冯雨生介绍,他从北大毕业后就加入长盛基金,至今已10年,其他成员也多为自身培养的量化研究的热爱者。
冯雨生坦言:“我比较相信数学。过去能够产生超额收益的东西,如果在条件和逻辑不变的情况下,未来产生超额收益的概率也会比较大。”
实际上,由于最终主导投资的是承载量化模型的那一个个“硬壳机器”,与主动投资相比,人在其中的作用似乎更为被动,即便是主动量化基金,也曾给很多人留下被动投资的印象。冯雨生表示,他也认同机器在某些方面有胜过人的地方,“我个人觉得人的很多能力目前是逐渐地被机器超越了,尤其在发现有趣的模式及能够赚钱的模式上面,机器要比人强大很多。”但同时,他也表示,因为模型是人做的,策略也是人写的,因子也是人编制的,所以人仍然是其中最核心的部分。
“人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在主动地利用因子形成策略,模型则根据某一个策略计算出来结果,我们就按这个结果来做交易。不同的量化团队,人的主观作用和模型的作用占比高低不一样。如果一直在探索模型的过程中,可能就不断地需要人来寻找新的因子。”
|